前陣子在金石堂晃晃時,看到一本書「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行為科學教你把身邊的腦殘變幹才」,光是看書名就道盡了我的心聲,我一直都相信,就算一個人的能力所向披靡,但終究還是會有筋疲力竭的一天,相對地,如果每個人都有辦法做到一點點貢獻,集腋成裘的方法才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s)或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相當具體地以行為當作出發點進行研究,相較古典的意識形態沒有外顯的表徵,行為科學是比較容易被測量與觀察的,因此,具體的行為科學會比古典的意識形態更有效。好比說,我想要喝飲料,在行為科學中該更具體的表明它的「性質」與「量質」,飲料可以是珍珠奶茶、泡沫紅茶,這些我們稱之為「性質」,另外,要喝多少呢?10c.c是喝,1公升也是喝,到底是多少呢?這個問題就是關於「量質」,沒有具體的表明,被教導的人很容易就抓不到重點,導致事倍功半的窘境。
由此可見,行為科學日後在管理階層間,可能有逐漸成為顯學的趨勢呢!
issue
20140225
20140207
20140207
船過水無痕的日子一下就過去了,什麼都沒有留下,什麼也都沒有被帶走。
字典來源:http://www.diclib.com/cgi-bin/d.cgi?l=en
在土木系的最後一個學期,想留下一點可以讓我以後回味的文字,好讓我年邁時可以咀嚼回味當時的青澀時光。此時的我在台南,剛從台北回到外宿處,早上辦妥畢業旅行須用到的事物,晚上就赴室友之約來看電影《機器戰警》(Robocop),他是翻拍自1987年的電影,在宣傳海報上,機器戰警的盔甲也從以往的銀白色變成了頗具時尚感的霧面黑。
關於電影中的背景,它被設定在一個大家廣泛討論是否該以機器人代替人類的年代(特別是軍事用途),因為頗具爭議,因而機器戰警就誕生了,兼具人性與機器的高效能。片中也描述了一些財團為了利益而試圖蒙蔽現實的橋段,即便是研究領域的教授也可能因為經費的籌措也成為財團的走狗,這都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真相往往被現實的社會掩蓋,看得我頗不辛酸。
****
小知識:
#1.片中有提及的多巴胺(Dopamine),它是一個可以影響人類情緒的傳導物質。主角艾力克斯墨菲(Alex Murphy)情緒過於激動當時,教授丹尼諾頓(Dr. Dennett Norton)下令降低他的腦內的多巴胺含量。
#2. robophobia(robo-phobia)
Fear and revulsion of robots, caused by their humanoid appearance but lack of body language and organic subtleties, thus causing the sufferer to believe that she is surrounded by walking, talking dead people. |
Don't take that thing near Bob. He suffers from robophobia. |
訂閱:
文章 (Atom)